欢迎您,浏览山西焦煤集团飞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加入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357-6621902
山西记者真情报道战“疫”一线故事
- 分类:集团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3-09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他们深入最危险的地方,实地直击、深度调查、前线拍照……他们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击疫情,但他们同样是战斗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山西第一时间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作为首批随队记者,山西日报社记者袁兆辉已经在疫情一线随队战斗一个月有余。3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电话连线至今仍在疫情一线采访的袁兆辉。
山西记者真情报道战“疫”一线故事
【概要描述】他们深入最危险的地方,实地直击、深度调查、前线拍照……他们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击疫情,但他们同样是战斗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山西第一时间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作为首批随队记者,山西日报社记者袁兆辉已经在疫情一线随队战斗一个月有余。3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电话连线至今仍在疫情一线采访的袁兆辉。
- 分类:集团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3-09 00:00
- 访问量:
山西日报记者 袁兆辉
他把山西医疗队员的湖北战“疫”故事讲给读者听
袁兆辉在武汉防疫一线采访。
他们深入最危险的地方,实地直击、深度调查、前线拍照……他们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击疫情,但他们同样是战斗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山西第一时间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作为首批随队记者,山西日报社记者袁兆辉已经在疫情一线随队战斗一个月有余。3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电话连线至今仍在疫情一线采访的袁兆辉。
山西晚报:这次去湖北省,你是主动请缨还是单位选派,当时是什么样一个过程?
袁兆辉:既是主动争取,也是领导信任和安排吧。那是1月26日中午两点左右,我所在的记者部工作群里,段伟华副主任发出一条微信。大意是,山西日报社将选派一名记者跟随山西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前往武汉,希望年轻记者积极报名。刚看到这条信息,我还有点儿不太相信,所以立刻拨打了段主任的电话。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说报名,我希望去武汉见证山西医疗队抗击疫情的事迹。报名的时候,我还在老家阳城,尽管当时报社还没有决定派谁去,但是我已经开上车从老家出发了。当时,我走得很急,除了带了些简单的内衣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准备。当时我就想,如果报社派我去,现在开车还能赶得上。如果不派我去,我也算争取过了,以后也不后悔。
山西晚报:当时湖北已经很危险了。家人怎么看待你这次采访?你自己又有什么顾虑?
袁兆辉:我这也算“先斩后奏”吧。怕老人担心,我1月27日凌晨到了武汉,才发微信告诉老两口。我的父亲不善言谈,后来专门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发给我,虽然作品没写到我,但是能看出来,他希望我平平安安回来。妻子是最早知道这件事的,只说了一句话:“去吧,这是你的梦想,你不是一直希望像一个战士一样,在战场上冲锋一回吗?”很感谢妻子的支持。我去了湖北后,照顾孩子的重任都落到她的头上了。
至于顾虑,我也是普通人,说一点儿也不怕是假话。感触最深的时候是1月27日凌晨,看着送我们的包机刚落地不久,就掉头飞走了,整个机场陷入黑乎乎一片。当时,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进入了一座交通完全被阻隔的孤岛,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报道任务淹没了。
山西晚报:目前你在疫情一线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困难?这次采访和你以往参与的有什么不同?
袁兆辉:在这里的采访工作非常紧张,特别是刚开始的两周,我每天休息时间也就四五个小时。白天采访、开会,晚上写稿是常态,直到现在还是。后来时间充裕一些,就是上午跑医院,下午和晚上写稿。反正感觉事情特别多,从刚开始和受援医院的对接,到完成培训,进驻病房开展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我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抗击疫情中的人和事。
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不方便,去哪里都不方便,在市区还能坐摆渡车去医院,但是想去其他地方看一看,比如医疗队指挥部驻地在仙桃,想去潜江、天门看一看,用车非常不方便,湖北严格的交通管制,加上找车也很难,所以只要有机会去潜江、天门,都想多待几天。
这次报道,和以往的报道区别很大,第一就是危险系数高,每进一次病房,就会增加一次暴露感染的风险。第二就是很多时候见当事人都比较困难,电话、微信语音、视频沟通的方式比以前多了很多。二月份,我的语音通话时间居然达到了1400分钟。当然,这也是出于安全考虑,避免交叉感染。
山西晚报:在山西的媒体朋友圈里,有一张你穿着防护服采访的照片,你后背写着“袁兆辉山西记者”,这张照片打动了很多人。与患者零距离接触,不担心被感染吗?说说你第一次进病房的感受吧。
袁兆辉:担心感染是肯定的。咱们是业余选手,穿脱防护服,如果操作不当,存在极大的暴露风险,所以领队和队长特别不愿意让记者进隔离病房。此外,新冠病毒传染性之强,也是来了之后才感受到的。来了这里,我目前已经进了5次病房了,他们医疗队的队员也觉得我们记者挺勇敢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来到了一线,那就一定要去战场看一看,要不然怎么能写出、拍出作品来。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首次进病房是1月31日。当时我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戴上眼罩和面屏后,感到超级难受。那种感觉不亲身体验真的很难想象,非常憋,穿时间长了人会因为缺氧而头疼,好在我坚持下来了。
进重症病房,最大的感觉就是压抑。因为一线的病房,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发出的嘶鸣的声音让人听着就揪心,这些患者是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但是看到咱们的护士和医生在这种环境下,依然冒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为他们开展治疗,特别地钦佩。第一次,我呆了一个上午,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湿透了。就那一次,我们就体会到那些医护人员真的太不容易了,他们是战士,真的特别心疼他们。
山西晚报:这次在疫情一线采访,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袁兆辉:在湖北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疫情早点儿过去,希望患者都能平平安安地出院,特别是目睹了生与死后,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新冠肺炎的传染,很多都是家庭聚集性传染,一个人生病,全家人感染。一家五六口生病,三四个同时病故,这些事情目睹或者听说后,特别让人难受。我记得我在仙桃拍过一个视频,有个妇女当天拍的时候还在呢,感觉状况还好,第二天我再去时,她就不在了。而在她去世之前,她的儿子已经过世了。这种状况,让我有时晚上睡觉醒来,感到特别难过。还有就是医护之间与患者之间的感情,确实令我动容。此外,就是医疗队队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他们彼此视对方为亲密战友。还有好多好多感人的事情,我能做的就是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再来一次湖北,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的那种。这次山西援助的是湖北仙桃、潜江、天门,我听当地人说,潜江的小龙虾全国有名。等一切好起来了,我想领着我的家人,在潜江的街上好好吃一顿小龙虾。
截至目前,袁兆辉已先后为《山西日报》、山西日报手机客户端、山西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山西日报抖音号提供各类文字、视频、图片稿件70余条。《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同的战场同样的战斗》《关键时刻就要能顶上》《火线上的中流砥柱》等稿件有力地宣传了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感人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山西电视台记者 王一迪
她用真实镜头记录晋鄂同舟共济的感人场景
王一迪在飞机上进行报道。
如果说,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跟随第一批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的记者王一迪,应该就身处这个战场的最前线了。在这里,她记录下医护人员每天与时间和病魔赛跑的过程,也见证着命运的悲怆和生命的奇迹。
那些充满力量忙碌穿梭的身影,那些饱含信任与期待的眼神,让王一迪再次坚定地感受到,走进战“疫”一线,真实记录那些守护生命的真情故事,是自己最无悔的选择。
3月5日,山西晚报记者连线山西电视台记者王一迪,听她讲述她所见证的坚守与感动。
“这一趟逆风而行,是媒体的责任”
王一迪是个90后。1月26日,当得知台里要派记者跟随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进行采访时,王一迪第一个报了名。用她的话说,疫情面前,你和我,都必须要做些什么。
其实,这个小姑娘报名,很多人也并不意外。尽管入职时间不长,但她对新闻的拼劲却不小。2016年7月19日,太原市遭受20年不遇的暴雨袭击,她和同事坚守在报道第一线,在齐腰深的水中出镜、采访。下午回到单位顾不上换掉湿衣服,马上写稿编片,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播出。“当时真的没考虑太多,最多想了两三分钟。”说到这次赶赴湖北,王一迪说,当时时间特别紧张,从接到通知到前往机场,中间只有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收拾好行李,王一迪才跟父母说,要跟着支援湖北医疗队去采访。尽管深知女儿此行会很危险,但父母还是支持她的决定。
王一迪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还是山西省援非医疗队的队员。从小生长在双医家庭中,让王一迪对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有一种天然的亲切和信任。也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她的选择非常理解。因为他们深知,来到抗“疫”一线,不仅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选择,也是一名新闻人的选择。
1月26日晚上7时,王一迪和同事梁震,在前往武汉的飞机上,开始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第一场采访。“这一趟逆风而行,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我作为一名90后记者的光荣。”王一迪说,她会继续留下来,一直等到疫情结束,静待这座城市生机勃勃。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不在现场”的采访
在一个多月的采访中,让王一迪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次“不在现场”的采访。
在这场湖北保卫战中,山西是全国唯一“一省支援三市”的省份,责任重大,使命艰巨。2月20日那天,王一迪已经跟随支援湖北医疗队来到对口支援的仙桃市。当天晚上6点多,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王一迪和同事梁震本打算采访记录夜班护士的工作,没想到遇到一场病情危急的抢救。
一位66岁的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降到60%,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生死一线,有着多年重症治疗经验的郭焱医生和黄敏护士立即进行抢救,王一迪和梁震也赶紧做好防护措施,跟随采访。
没想到处置到一半时,黄敏突然把其他人都赶出了病房,语气还很严厉,“出去,出去,你们都出去!”走出去以后,王一迪才知道,黄敏把所有人都赶出去,是要自己一个人留下来吸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操作真的非常危险。”王一迪说,当时病人气道开放,整个房间弥漫着高浓度的病毒,而护士与病人几乎是脸贴着脸,感染风险很高。20分钟后,经过救治,病人血氧恢复到90%,终于脱离了危险。
事后,黄敏在接受王一迪的采访时说,“这里太危险了,让你们都出去,只是想着,能保护一个是一个。”
采访中,王一迪总是能听到医护人员这样的嘱托,“别拍了,这里太危险了。”但他们这样嘱托别人,自己却往往是第一个冲进危险的人。
在生命和死神抗争的时候,唯一让你感到有力量的,就是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也正是他们,给了王一迪最深的感动。
一天中最晚的一顿饭第二天凌晨3点才吃上
其实,采访王一迪并不顺利,前前后后联系了两天,才最终完成。但只有了解了他们在一线工作之后才会发现,这样的等待与他们的工作强度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1月27日,抵达湖北的第一天,王一迪和梁震就投入到战斗中。一直到下午五点,才吃上中午饭。就这样,还是一边吃饭,一边电话采访。在过去一个多月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而王一迪一天中最晚的一顿饭,却是在第二天凌晨3点。早晨7点,来不及吃早饭的她就和同事出发去采访早值班的护士,然后又换上隔离服进入病区采访,一待就是一天。王一迪说,“隔离服太珍贵了,穿上就不舍得脱,一定要好好利用。”走出病区,她又马不停蹄采访下夜班的护士。
等结束一天的采访回到驻地,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半了。之后,又进行个人消毒。20多个消毒步骤全部完成,需要一个多小时。等吃到那天的第一顿饭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了。
但王一迪觉得,与医护人员的努力和付出相比,自己遇到的困难不值一提。她说,“在这里,你能看到太多的感动和力量。”
在一线采访中,她看到“60后”的王俊平主任,出发前在科室微信群里说,“任务风险巨大,为了保护大家,还是我去比较好”;她看到危重症护理组组长董瑛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为患者吸痰、采血,做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她看到“90后”护士王琳娜为更好地救治患者,剪掉了一头长发;她看到了男护士高星说,“2003年非典,我们是被保护的一代,现在轮到我来保护大家了,我辈男儿应为国家奉献一生”……
正如她在火线入党的申请书上所写的,“用我奔跑的身影,飞速书写的笔,手中紧握的话筒,肩上扛起的机器,展开新闻报道,记录这个特殊时期的新闻故事,记录无数中国人同舟共济的时代记忆。”
山西晚报记者 薛琳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名以笔为枪的抗“疫”战士
薛琳在采访中提问。
2020年,庚子鼠年,也是薛琳的本命年。虽然满怀期待,此前也做了各种迎新的设想,但“新冠肺炎”发酵、蔓延的开年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这对于一个专业跑口记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
3月3日,考虑到疫情,采访选择电话方式进行。两个小时的通话,薛琳好几次哽咽到无法言语。每天奔波在疫情前线的她,有辛苦有感动也有许多泪水。
抗“疫”报道手中的笔亦是武器
从听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个词开始,薛琳的神经就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种紧张,一方面是害怕遗漏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是没有相关报道经验,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薛琳开始给经历过非典报道的前辈打电话,开始翻阅非典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开始手机不离手地刷省市卫健委的官方网站。薛琳深深地知道,每一个和疫情相关的信息都是老百姓热切关注的焦点。每一次官方的回应,也会及时给老百姓吃上定心丸。
1月22日10时52分,山西省卫健委官网发布一条信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名单》。几乎同步,薛琳看到了这条信息。写稿、传给客户端。几分钟后,山西晚报客户端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一消息。消息一经发布,瞬间在朋友圈刷屏,阅读量直线飙升,当天就突破70万。这样的阅读量,创造了山西晚报客户端上线以来的最高值。
1月22日下午,薛琳收到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通知。发布会的时间先后调整了三次,薛琳明显感觉到了气氛的紧张和凝重。“看样子是有人确诊了,要发布详细情况。”带着这样的猜测,薛琳将发布会现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在脑子里捋了一遍。
果然,发布会的主题是我省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这对于山西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警报。拍图片、拍视频、回传文字。进入会场后,薛琳第一时间将发布人的姓名以及职位传回了山西晚报客户端。省卫健委副主任张波刚一通报病例情况,薛琳就迅速将现场录制的小视频传回单位,配合同事实时捕捉省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文字,客户端上又一条20万+的作品产生了。
经历了这一天的采访报道,对于抗疫新闻的报道,薛琳忽然就有了底气。薛琳觉得,从那一刻起,自己就是一名战士。她将用手中的笔作为枪,和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而战役,才刚刚开始。
主动出击传递正能量
1月25日,农历庚子年大年初一。薛琳属鼠,今年是她的本命年。
一大早,看到山西新增确诊病例5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444例的数据,薛琳开始坐立不安。老公看出了她的焦虑,开玩笑地抗议,“明年过年一定要给我们爷仨准备全套的新衣服。”薛琳这才发现,她连新衣服都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准备。“疫情趋势如何?目前确诊患者救治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我们会采取什么措施?山西医疗队是否会驰援湖北?”……一个个问题接二连三从薛琳脑子里蹦出来。去医院采访?继续待家里等消息?心急如焚的感觉,让薛琳难以忍受。思来想去,她决定去省卫健委看看。“与其在家干着急,不如去实地看看。”和老公撂下一句话,薛琳就匆匆出了家门。
来到山西省卫健委,几乎每个办公室都开着门。应急办副主任王贤伟顶着熊猫眼疲惫地看了薛琳一眼。当天,是王贤伟在单位连续呆着的第11天。初一的午餐,薛琳是在卫健委吃的工作餐。回到家,看到老公准备的饭,她没敢说出实情,又吃了一回。
大年初二,原本是回娘家的日子。“妈,这两天疫情这么严重,到处都在倡导少出行、不聚餐,我们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今天就不过去了。”一大早,站在窗户前,看着几十米之外妈妈家的阳台,薛琳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妈妈的无奈和失落:“随你们便吧。”
之所以没法回娘家,是因为薛琳一早就得到了山西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要出发的消息。通知时间是下午两点。经验告诉她,送行现场会比较混乱,也不会有太富余的时间,要想挖掘人物背后感人的故事,必须提前出击。薛琳几经辗转了解到,这批医疗队员要先在太原并州饭店集结,进行相关培训后才会出发。
于是,薛琳马上联系了视频部、摄影部的同事。出门前,老公硬塞给她一个碗,她扒拉了两口饭,就匆匆出门。此时,医疗队员们已经陆陆续续从全省各地赶来。和同事李永江、赵亮简单商定报道方向后,薛琳就开始不停地找队员采访。李永江和赵亮则轮流负责拍摄,还现场做了一些短视频。午饭,是自助餐。饭是同事帮她端来的,她却始终没有动筷子。因为没有文字资料,她在餐桌上简单梳理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第一时间,送到了客户端编辑手里,形成了《山西137名医护人员紧急集结驰援湖北抗“疫”一线》的雏形。父亲在看到这篇文章后才知道薛琳之所以没回娘家,是去了一线采访,老两口特意打来电话,叮嘱要做好防护。
机场参加完送行仪式,回到单位已是晚上8点多。紧绷的神经松下来后,薛琳才开始觉得饿。同事谢燕及时给他们送来了蒸饺和蛋花汤。那天晚上,她和同事们在办公大楼里,一直加班到晚上11点。同事剪辑视频,薛琳一边完善稿子,一边帮他们核对人名及相关文字。
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一天的忙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薛琳他们先后推送的14条视频以及客户端的稿件赢得了强烈反响,留言、评论也是清一色的正能量,大家都在为医务人员的无私、大爱和奉献点赞、致敬,并称他们为“逆行英雄”。
那一刻,薛琳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一次采访经历让她后怕了好几天
回顾前一段时间的抗疫报道,薛琳一共去过5次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肺科医院。
第一次去,是采访我省首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得知薛琳要去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家人、同事、朋友都开始不停地提醒:“一定要做好防护!”“没事儿。”嘴上虽然这么说,薛琳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害怕的。和同事马立明走进医院那一刻,薛琳顿时感觉呼吸困难,不自觉地紧张起来。毕竟,那里是全省新冠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几乎所有危重症、重症患者都在那里。
虽然采访时,院长告诉记者们,他们医院防护措施特别到位,采访时穿戴的衣物也不需要做过多的处理。回家后,薛琳还是把自己从里到外进行了“深度消杀”。
此后,又有4次去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肺科医院采访的经历。有了第一次,心里上明显没有了之前的紧张感。但有一次至今让她心有余悸。
那是2月10日,采访我省首例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稿件时的情景。患者已经在前一天出院,医院安排赵爱斌主任接受媒体采访,并现场连线患者本人。“你们离我远一点儿,因为我刚从重症病房抢救完病人。”刚一见面,赵爱斌就提醒大家。现场连线时,患者表述非常简单,而薛琳一心想着能挖掘到更多背后的故事。“如果能拿到患者的手机号码,回去补充采访也可以啊。”薛琳心里这么想着,身体就不自觉地朝着赵爱斌贴近,希望能看清楚手机上显示的电话号码。电话号码确实看到了,记忆却出现了偏差,连打了好几次,对方都说打错了。
回到家,薛琳才意识到这样的举动似乎有些冒险。那时候,正是“气溶胶”传播的说法最鼎盛的时候。
至今,薛琳仍然为当时的行为捏了把汗。还好,14天过去了,薛琳才慢慢放了心。
采访中最让她动容的还是孩子
薛琳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她和老公自己带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她左右两边各睡一个。为了方便照顾他们,老公在行军床上睡了好几年。养育双胞胎的艰辛,只有他们两个能够体会。抗“疫”期间,薛琳采访了很多医护人员。最能触动她的,却是这些医护人员的孩子。
从大年初二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开始,先后13批总计1516人奔赴湖北抗疫一线。王素娟是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她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母亲。17年前,全国暴发非典,已经报名加入抗击疫情一线时,才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肚子里宝宝的安全,王素娟不得不退居二线,这也成了她多年的遗憾。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王素娟的心一直被揪着,她觉得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入到抗“疫”一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她为难的是,此时,两个女儿已经读高二,因为在不同的学校,平时夫妻俩明确分工,一人管一个,如果她此时离开,孩子们面临开学,照顾孩子的担子就全部落到丈夫一个人身上。让王素娟欣慰的是,正当她为去还是不去纠结为难之时,却得到了丈夫和两个女儿的力挺。
1月26日,医疗队出征当天,正好还是王素娟两个女儿的16岁生日。一大早,王素娟给孩子们买了蛋糕,给她们庆祝了一下。懂事的女儿,一再要求妈妈要平安回来。
同是护士的张鸿翔、高燕夫妇,同一天接到支援湖北的通知,他们把9岁的女儿托付给双方老人照顾,然后就直奔机场;同是护士的田小荣、田小龙哥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前后脚奔赴武汉一线;同是护士的卢海忠、郑荣夫妻虽不能同赴战场,但郑荣全力支持丈夫,还在坐月子的她主动肩负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6岁儿子还成了她的小帮手……
一次次的人物采访,让薛琳忍不住落泪。而儿子们的懂事,却让薛琳既愧疚又欣慰。疫情暴发后,薛琳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除了外出采访,薛琳每天起床后都会坐在电脑旁处理稿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多少有些烦躁。有一天,老公去上班,临走时,给她娘仨准备好了饭。她在卧室听见小哥俩在小声讨论,“我们俩得把餐桌擦干净。餐桌擦干净了,妈妈才会心情好,才能好好工作。”儿子的话,让她瞬间情绪失控。
从1月22日到3月2日,薛琳总计写下文字近20万字,和视频部合作及提供60余条视频,还完成了1次出镜直播、1次视频直播。这背后,是丈夫的无私付出,是儿子们的懂事。
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辛戈 杨晶 郭卫艳
编辑 张静玉 校对 郝晓婷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12398的微信公众号

12398 APP二维码标识

Copyright © 2020 山西焦煤集团飞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8009047号-1